实验室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项目召开了项目交流会议

9月11日至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SDIC)项目交流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主办,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承办。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兰玉杰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在致辞中指出,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与2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出席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张林秀等专家组成员及项目负责人10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在研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立项以来的进展、成果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周曾教授在“可持续发展”分会场上汇报了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人海复合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中期进展。项目中方牵头单位为河海大学,参加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外方牵头单位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参加单位包括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和勺嘴鹬特别行动小组。项目以滨海湿地这一典型人海复合系统为研究区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解析滨海湿地理化生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预测全球变化胁迫下滨海环境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提出滨海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项目组贾亦飞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李欢副教授参加了会议。

项目立项来已开展了约一年半时间,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推进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外团队围绕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会议联合举办等多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国际合作。项目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中外合作论文10篇), 授权/受理发明专利2项,发布或立项行业或地方标准3项。项目组获批江苏省“杰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等6项,培养研究生6名,中方1名博士生获得CSC项目资助赴新西兰项目组联合培养。项目组组织召开第五届海岸带资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新加坡)、首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科学大会(北京)、2025全球滨海论坛“滨海湿地人海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专题会(盐城),提升了我国在本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此外,项目成员参与起草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于2024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团队部分老师赴泰国、缅甸等国家开展了科技培训,助力成果落地并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凝练“一带一路”区域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共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的下一步组织实施建言献策。